我有急性受傷,我冰敷!_別把冰敷想得一無是處

pexels-photo-1571172

大約兩個月前,因為某天重訓忘了帶護腕手套(適當的保護工具真的重要!不要亂學這種錯誤示範😂),當天只想著我別做太多上肢訓練就好,萬萬沒想到,硬舉時拿了和平常一樣的重量,一時大意,沒留意自己上肢根本撐不起下肢的重量需求,果不其然,隔天左手尺側(就是小拇指那一側)的肌肉整個拉傷,組織發炎又腫脹,甚至有壓迫神經的感覺,讓我的手又痛又麻,覺得自己超像快中風了(不要覺得很誇張,物理治療師會有運動傷害,就跟醫師也會生病一樣!大家都是人嘛😫)!

如果依據英國運動醫學期刊 (BJSM,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在今年4月提出了針對軟組織受傷後提出的處理原則:「PEACE&LOVE」,那麼我應該要做的是:P(保護/ Protection),E(抬高/ Elevation),A(Avoid modalities/ 避免消炎藥),C(Compression/ 適當用繃帶或貼紮加壓),最後就是:E(Education/ 正確教育)。

可惜的是,即便我完整做了以上的內容,我仍然沒有好轉,因為手又痛又麻的關係,我除了痛到不想動之外,我的左手幾乎沒有力量,甚至連本體感覺都有點異常讓我無法正常動作(洗澡想轉個毛巾都覺得手不是自己的,更別說叫我做其他事情了🥀🥀🥀)。

於是我捨棄了以上做法而選擇了其它方式。

猜猜我改做了什麼,讓我在一天之後就幾乎完全恢復正常,而且沒有任何後遺症⁉️

question

答案是:被近期的文獻和學者一致從軟組織受傷處理原則中刪掉的「冷療(Cyrotherapy)」(其實我就是做了冷療之一的「冰敷」啦)以及早期運動▶️▶️▶️

既然都被刪掉了你為什麼還冰敷!?

冰敷的這項理論,大約在2014年時,由當初提出冰敷理論的MirKin博士親自推翻,他認為近年來已經非常多研究證實冰敷會使血管收縮且影響血液輸送炎症細胞,造成限制了發炎反應,延遲了組織修復(發炎反應在組織修復期扮演重要角色💡),導致進一步降低動作的速度肌力和協調等表現,甚至出現神經損傷。無法否認的是,我們從實證醫學中發現,因為冷療而造成的神經損傷證據不少,其中包含了腓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尺神經以及鎖骨上神經為大宗,造成這些神經支配的肌肉組織與動作表現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受損神經

而冷療這項治療,在近期的運動醫學領域中,也受到了不同面向的各方說法,不同的學者與專家都有不同想法,即使在學術和臨床上仍然有人支持冷療,但最新發表的各項原則中,的確是傾向於把冷療刪除,認為此項治療的弊大於利。

但,我自己的確在受傷時是冷療的獲益者,同時以物理治療師在臨床處理受傷的經驗來說,冷療在急性軟組織受傷時的確有它的好處,最主要來自於冷療對於緩解疼痛有一定的幫助,我的想法是,

它不應該被完全避免,而是該在適合的時機使用以及選擇正確的方式。

因此這邊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也許能提供給未來受傷的你一些參考~

冷療值得被保留下來的重要性是?

冷療從過去到現在,已經被證實有多項好處:

插圖1 [自動儲存]

然而這些過去被認定的好處,大部分卻是阻礙發炎反應和組織修復的可能因素。一般狀況下,急性軟組織受傷後,會開始出現發炎反應以及一系列的恢復過程:

inflammation_2.pptx

研究發現,冷療會延緩發炎反應,抑制釋放造成修復受限,若沒有適度拿捏好冷療的時間,還可能因為減少了組織的循環造成組織過度缺氧而出現不可逆的神經損害😫 因此,認真說起來,

冷療在急性軟組織受傷時,可能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好處就是「增加疼痛閾值的耐受程度」,簡單來說,就是能明顯減少疼痛的感覺!!!

什麼樣的冷療處方才能止痛又不傷害組織?

2019年5月由美國創傷骨科協會(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在創傷骨科期刊(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中刊登最新有關急性肌肉骨骼受傷時的「疼痛處理原則」,針對急性期的疼痛處理來說,應該包含以下:

止痛策略

處理急性疼痛時,「冷療」是物理治療建議的其中一種主要方式。

疼痛處理原則研究中提到幾個重要的實證醫學結果:

  1. 冷療能夠止痛,主要原因是因為降低了組織的溫度。
  2. 實證醫學中,對於髖、膝、肩、足踝、腕和手部等區域,能有效控制疼痛。
  3. 多數文獻發現,在急性期適當使用冷療,可以有效減低使用止痛與麻醉類用藥的比例。
  4. 持續性的冷療比可能比間歇使用有幫助,但一次時間不宜過久,否則可能出現神經性損傷。
  5. 不同的冷療工具(冰敷袋 or 冰敷包 or……)對於止痛成效沒有明顯差異。
  6. 針對止痛,目前還沒有一個最標準的冷療策略或處方,仍需未來研究探討或專業人士的評估建議。

延續以上第6點,雖然還沒有標準的處方,不過其他的研究文章中倒是有一些不錯的建議值得我們參考。

學者Jutte在他的研究中探討不同性別的運動員,皮脂厚度的不同是否會影響冷療時間的長短。結果發現:

冰敷時間

性別不同,皮脂厚度會有落差。而皮脂越厚的區域,所需要的冰敷時間是越長的。因此,應該依據性別的不同,以及受傷區域的不同,來決定你要進行冷療的時間長短。

進行冷療,無非就是希望透過把溫度降低來止痛,才能繼續進行運動等後續治療。那溫度到底要多低呢?

另一位學者Bleakley在他的系統性回顧文章中提到:透過冷療,將皮膚降溫到10-15度是最有止痛效果的,但冷療超過10分鐘以上,就比較容易影響組織修復。因此,

若透過冷療已經達到止痛效果,那就不需要冷療那麼長的時間,若一次冷療沒辦法達到止痛,代表組織溫度還沒下降下來,那就建議多次冷療,但一次的時間不建議超過上述建議。

📍小補充:目前實證醫學中,還沒有明確的建議受傷後冷療多久的時程是適合的,但從多數的研究中可以知道,大部分冷療都在急性期馬上開始,最久的時間也很少超過72小時的,提供大家參考~

最後,幫大家總結一下冷療止痛4T(對,我發明的😆💡)讓大家比較好記😎

54T

疼痛處理後,別忘了仍要照著「PEACE&LOVE」原則才能讓受傷狀態恢復得又快又好唷😻

📍小補充:每個人狀況還是有些不同,若真的受傷了不確定如何處理,建議還是先諮詢專業人員喔~

 

💛若有其他問題或文章合作,歡迎與我聯繫:itshuiyutsai@gmail.com

 

Reference

  • Hsu, J. R., Mir H2, Wally, M. K., Seymour, R. B..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ain Management in Acute Musculoskeletal Injury. J Orthop Trauma 33(5), 158-182 (2019)
  • Jutte, L. S., Hawkins, J., Miller, K. C., Long, B. C. & Knight, K. L. Skinfold Thickness at 8 Common Cryotherapy Sites in Various Athletic Populations. J Athl Train 47, 170–177 (2012).
  • Bleakley C, McDonough S, MacAuley D. The Use of Ic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oft-Tissue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 J of Sports Medicine, 32(1), 251-261 (2004).

 

發表留言